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高端访谈

【职场访谈丨干货】谷歌高级软件工程师亲述:海外职场发展与全球化视野建立

来源:贵州产业发展人才招聘系统 时间:2025-10-24 作者:贵州产业发展人才招聘系统 浏览量:

转发来源:公众号( 带你海外求职的)


留学生求职常遇困境:不知如何转化留学经历为竞争力、难适应中外企业招聘逻辑差异,或对职业定位与发展路径感到迷茫。

 

这里汇聚国际化人才突破名企门槛的真实策略,聚焦HR选人逻辑、海归实战经验、华侨职场洞察三大专场。


这些跨境求职经验能为探索职业优势、面临职场转型的你提供指引,助你借多元视角锚定全球职业坐标。本篇带你走进海外求职突围实战。



嘉宾介绍


关东

来自青创青年才俊海外平台


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子工程(EE)硕士

曾就职于甲骨文、斯伦贝谢等企业,拥有丰富的海外职场经验,熟悉海外职场文化、外企招聘偏好及海外职场现状


introduction


谷歌高级软件工程师 




精彩内容


海外顶尖企业的工作体验与企业文化有何独特之处?


硬件与软件工程师在岗位要求和发展前景上有何差异?


海外软件工程师的工作节奏、上升通道及职场挑战如何?


海外求职中,人脉重要吗?如何建立和发展人脉关系?



No1. 

海外顶尖企业的职场文化特点


国外很多企业是所在领域的开拓者,像我曾实习的斯伦贝谢已有 100 多年历史,从法国迁至美国休斯顿,是美国页岩油革命的创新中心,这类石油服务公司掌握核心开采技术。这些顶尖企业非常重视工程师,无论是项目开发还是产品设计,工程师的意见都会得到充分尊重。美国企业在项目或产品研发周期上更注重长远规划,工程师会先搭建底层通用技术平台,再基于此快速完成短期项目,避免人力投入到重复的短期目标中。


而国内很多公司受市场和文化因素影响,更侧重短期目标,商业、市场和产品策略的比重要远高于工程师。不过国内也有像字节跳动这样的公司,文化与谷歌较为类似。国外企业市场面向全球,除部分企业因原因不进入中国市场外,会服务全球用户;中国很多企业视野局限于国内,字节跳动是个例外。外企高度重视文化多元化,一个决策在不同文化视角下可能有不同看法,谷歌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外企并非完全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而是注重集体讨论,不同角度的声音都能通过内部平台表达,当这些声音力量足够时,甚至能推翻顶层决策,体现出对不同文化、不同声音以及对人的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人才市场供需有关,欧美就业市场人才供不应求,国内则因内卷和企业视野局限等,人才供大于求,导致对个体的重视程度有差异。




No2. 

硬件与软件工程师的差异及发展前景


我出国时想学习先进技术弥补国内短板,当时听闻中国芯片落后,便想学习芯片相关知识,但毕业前与实验室师兄沟通后,发现这条路并非理想选择,于是转向软件领域。我身边很多优秀的人,十个做硬件的最终有九个转做软件。硬件领域的创新,尤其是半导体和芯片方面,需要长期大量投入,且任何创新都需要全产业链上下游配合,并非个人能左右。不像软件,一个人写代码、做APP就能上线。硬件行业的核心生产力是设备、资金和资本,而软件行业的核心生产力是人、是人才。


从待遇看,美国职场初期,硬件工程师年薪约10万到15万美元,软件工程师则在20万到30万美元左右,且职业初期与中后期收入待遇不会有数量级的差别。硬件行业在形成规模效应前利润低,给人员的待遇也较低,能坚持下来的人比例较低,约10%左右。硬件行业仍有很多创新机会,但若选择此方向,需想清楚能否整合好上下游产业链,因为很多因素可能受制于人,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软件行业相对开源,上下游整合问题少,做事情较容易。




No3. 

谷歌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日常


大家可能认为工程师每天都在敲代码,但实际上在谷歌,真正写代码的时间可能只有20%甚至更低。约20%的时间用于开会,与不同的人沟通项目进展,包括和自己的老板、内部团队以及合作团队。20%到30%的时间用于看文档和内部搜索,进行自主学习,了解不同的系统和新的技术,查看别人写的代码。还有20%到30%的时间花在负责产品的生产系统上,比如查看上线工作的表现、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小bug等。


真正静下心来进行大规模新产品开发、新功能研发的时间,可能只有20%到30%左右。我会尽量安排一周中有一整天专注写代码,不处理会议、邮件等事务,其他四天可能用于开会、帮别人做代码审查、参与面试等。谷歌的工作安排比较自由,按季度设定目标,只要能在季度末达成目标,具体的每周工作安排由自己决定,公司一般不会干预。大家更注重结果导向,有人喜欢循序渐进地工作,有人则喜欢集中时间处理同类事务以提高效率。




No4. 

海外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压力与上升通道


在国外,软件工程师是否会遇到类似国内的工作压力大、熬夜加班、35岁中年危机等问题,与个人技术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如果工作十年后,做的还是刚毕业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那么面临被替代的危机是合理的,因为企业会倾向于雇佣更年轻的人。应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学习新技术,这在技术行业是常态;另一方面,不要停留在舒适区,避免重复做自己做过的事情,要勇于挑战复杂、需要时间磨砺的技能,尤其是在前端等迭代快的领域,若不提升技能很容易被替代。


美国的情况相对国内好一些,因为人才与机会的比例中,人才相对较少,机会较多,所以问题没那么严重。在职业方向选择上,服务器端的工作相对复杂,需要经验,不像客户端工作那样易受外部因素变化影响,经验难以积累,所以从事服务器端工作的工程师,35岁在美国不存在明显的职业危机,在国内也不明显,因为没经验的人难以胜任。


美国这边,软件工程师可以做一辈子底层工程师,谷歌就有很多人在level 5岗位上,年薪约30到35万美元,一直写代码,他们注重写出能长期运行的代码,创造持久的价值,不崇尚频繁推倒重来。对于有上进心的人,若想晋升到更高职位,需要跳出技术层面,上升到产品和服务客户的层面,管理团队、领导产品,这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领导能力,通过带领团队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大,从而获得更高的职位。但这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在美国做一辈子软件工程也是不错的选择,工作压力不大,薪水待遇好,也能得到尊重。




No5. 

海外求职中人脉的重要性及建立方式


美国的人脉都是靠自己建立的,不像国内很多依赖父辈。学长学姐等身边人的帮助非常重要,他们能提供面试相关的信息,比如面试内容、需要准备的知识等,能节省大量时间。行业动态变化快,每年的面试内容和侧重点都可能不同,超过一年以上的经验借鉴价值较小,所以在学校时要多跟学长学姐沟通,多认识人,尤其是最近通过面试的人,他们能给予直接有效的帮助。


人脉可分为横向人脉和纵向人脉。横向人脉主要是同年级或相差一两年级的学长学姐,他们能提供短期的、最新的信息,比如找工作的经验等,这种人脉较容易建立。纵向人脉是指年龄差距较大,比如大五岁、十岁的前辈,他们能提供更长远的建议,涉及家庭、事业、未来发展等方面,但建立这种人脉比较难,需要日常多注意积累,珍惜与年龄大的朋友的交往。人脉带来的最重要的是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在公开渠道难以获取的,对招聘、机遇把握和决策都有重要作用。

分享到:

[ 黔ICP备2020011963号-2 ]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166号

Copyright © 2023 贵阳四维合和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