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高端访谈

【采访100个百万年薪职场人-第13期】他说:珍视你所拥有的一切!

来源:贵州产业发展人才招聘系统 时间:2025-10-20 作者:贵州产业发展人才招聘系统 浏览量:

转发来源:公众号(一番说)

图片

100个百万年薪职场人

本栏目是由一帆独立发起的人物采访计划,通过采访那些年收入在100W以上的职场人,带你走进他们的经历和认知体系里,寻找可以借鉴和复盘的智慧与心路历程

Loving Strangers,Russian Red

上期受访者问:能走到今天的成就,你觉得是客观因素居多,还是主观因素居多?

注:本期受访者回答内容文末揭晓

一番说
,赞74

(注:部分内容摘录,完整内容见下文)


受访人关键词

年龄:40

职业:顶级投行部门负责人

本科院校:复旦大学

一帆说:清醒务实派,在专业与产业间走自己的路

1

如果用三个核心的关键词去概括您的职业角色,您觉得会是哪三个关键词?

A:第一个词是 “专业人士”。我从入行做财务、审计,到后来转投行,本质上都是在走专业路线。专业是这行的地基,没有这个基础,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第二个是 “资源整合”。不管在投行还是大金融体系里,资源整合都是核心能力之一。我们很多时候扮演的是连接者、调配者的角色,这一点在业务推进中尤为关键。

第三个是 “产业融合”。金融不是空转,必须扎根产业。我一直认为,真正懂金融的人,也一定要懂产业——理解产业的逻辑、周期和痛点,才能做出有长期价值的决策。

这三个词像三条线,贯穿了我整个职业路径。

2

回顾您的职业生涯,您认为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对您而言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A: 我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次“再造”。

第一个阶段是进入四大做审计。很多人觉得四大辛苦、起点不高,但对我而言,那是一次“曲线救国”。我本科不是财会背景,如果没有那段系统性的专业训练,我根本进不了金融这个门。它像是我职业的“启蒙课”,虽然苦,但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转到中型券商做投行。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投行,从四大出来时我其实很迷茫,尝试过企业财务,也面过投资岗,但最终发现投行更适合我——它既需要专业,又需要视野和资源,还能不断接触到新东西。虽然一开始什么都不懂,但项目少反而让我能沉下去,一年扎一个项目,成长非常扎实。

第三个阶段是进入头部。这个平台给了我体系化的训练和更开阔的视野。在这里,你能看到最头部的人是怎么思考、怎么运作资源的。这十年,我不仅在专业上更成熟,对行业、对管理的理解也上了一个台阶。

3

这十年来,很多人来了又走,您为什么选择一直留在这家公司?

A:这个问题我经常被问到,也经常问自己。我觉得核心是两个原因:

一是人的氛围。虽然人来人往,但你能感觉到,最核心的那批人、最优秀的那群人,他们愿意长期留在这里。这说明这个体系是有生命力的,能持续吸引人、留住人。

二是持续的成长感。哪怕现在,我依然能从团队里的年轻人身上学到东西——他们对数字货币、AI、新产业的敏感度,很多时候比我强。这种双向的输入输出,让我觉得始终在“refresh”,没有停滞。成长不一定是升职,也可以是视野的打开、认知的迭代。

4

在这样一个高压、高竞争的行业,您会有“知识透支”的恐慌吗?是否经历过职业瓶颈?

A:当然有。这个行业变化太快,谁都不敢说自己的知识储备永远够用。但我逐渐学会与这种焦虑共处。

我的瓶颈期通常以“平台期”的形式出现——几个月甚至大半年感觉没有突破,但往往在积累到某个节点后,又会跃升一步。这可能和行业周期、资源积累、甚至运气都有关系。重要的是,不要在那个阶段自我怀疑,而是继续做该做的事。

5

从职业初期到现在,您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最大的变化是从 “发散”到“收敛”。

早期觉得什么都可以试,什么都有可能,心态是开放的、探索的。但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你会发现真正适合你的机会其实并不多,每一个选择都变得更重要、更谨慎。这不是保守,而是更清楚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

6

在您同梯队的同龄人中,您觉得自己做对了哪些事,让您能持续晋升?

A:我总结为三点:

第一,敢于跳出舒适区。从执行到开发,从专业到管理,每次转型都是反人性的。很多人卡在“不想变”上,但我逼自己去接那些不舒服的任务。

第二,保持开放,哪怕性格并不外向。我其实是个偏内向的人,但我强迫自己去交流、去输出、去输入。信息是这行的血液,闭塞就等于落后。

第三,接受失败是常态。我们这行,项目黄了、竞争输了、目标没达成,太常见了。关键不是不失败,而是失败后能快速复盘、调整、再出发。

7

您经历过最难忘的失败是什么?它带给您什么?

A:说实话,我在项目上没有遭遇过“致命”的失败,更多是那种推了很久却无果而终的项目。这种不算失败,更像“缘分未到”。

但我学会了一点:不沉浸在情绪里,而是迅速转向解决方案。这行成功的人,往往是“目标导向”极强的——失败了,沮丧半小时,然后问自己:下一步能怎么做?

分享到:

[ 黔ICP备2020011963号-2 ]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166号

Copyright © 2023 贵阳四维合和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