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揭秘中国零碳园区创新路径,三大模式引领全球绿色转型

来源:贵州产业发展人才招聘系统 时间:2025-07-28 作者:贵州产业发展人才招聘系统 浏览量:

7月22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绿色转型的中国样本”专题,聚焦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论坛吸引了全球目光,7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齐聚贵阳,共同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路径。作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这场盛会展示了中国绿色转型的最新成果——从渤海之滨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到贵州铜仁的“梵净生态账户”,再到常州宋剑湖的“光储充一体化”智能微电网,零碳园区建设已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战场14:46

中国绿色转型的全球意义

今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数据见证了中国绿色转型的成效:近20年来,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中国的清洁发电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能耗强度下降、大气质量改善速度全球最快。

图片

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经济受阻的背景下,中国坚守大国责任担当,不断探索绿色转型的发展之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在节目中表示:“在逆全球化的思潮影响下,中国在贵阳生态文明论坛里,专门选取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等所有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研讨,形成共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这一努力正在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就在7月20日闭幕的第三届链博会上,美国来华参展企业数量较上届增长了15%,继续位列境外参展商数量之首,英伟达、美敦力等大批知名跨国公司首次亮相。

零碳园区的三大创新模式

生态价值转化:贵州的“绿色金融”试验

在贵州铜仁,一套名为“梵净生态账户”的创新机制正在改变企业环保行为的动力结构。该系统通过采集企业和个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数据,将生态价值换算成积分,并与金融优惠政策直接挂钩。

石阡县茶园经营者王飞正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去年他陆续采购了20多台电力割草机和采茶机,替换原有的高耗能燃油机械;又将燃煤炒茶设备升级为电力设备。这些绿色转型举措为他积累了生态积分,使企业贷款额度从150万元提高到200多万元,同时享受利率优惠。

图片

截至今年6月底,铜仁已建立15.89万个“梵净生态账户”,用积分发放贷款96.6亿元,惠及8.56万户市场主体,为客户节约融资成本6829万元。

绿电规模化应用:天津的“团购”模式

绿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虽然环保,但成本较高一直是阻碍其大规模应用的门槛。中新天津生态城创新性地推出 “团购”绿电交易模式,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生态城管委会将园区内各企业的绿电需求整体“打包”,向新能源电厂争取绿电“团购价”。这种规模化的采购方式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绿电使用成本,许多企业因此主动申请使用绿电。

图片

在天津生态城,零碳建筑已成为标配。园区内的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是天津市首座零碳建筑,每年减碳329吨,相当于多种3000棵树。该建筑屋顶铺设2200平方米太阳能光伏板,并建设了44口120米深的地热井,实现光伏储能和电网储能两种储能方式灵活切换。

光储充一体化:常州的“超级充电宝”

在常州经开区宋剑湖光电科技港,一个全新的能源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作为全市首批近零碳试点园区,该科技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发电、智能存储调节、高效就地消纳。园区已建成总装机容量约6.168MWp的光伏系统,包括580米长的全市最长光伏长廊、连片屋顶光伏和50个光伏车位,年均可生产约690万千瓦时清洁绿电,可满足园区约1/5的用电需求。

图片

7月21日,由星星充电投资建设的3.76MW/7.524MWh储能电站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这座被称作“超级充电宝”的设施将与园区光伏系统协同,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深度协同,构建高效、智能、绿色的“光储充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系统。

政策驱动下的零碳园区建设

就在焦点访谈播出的前一天,7月21日,山东省三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省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到2030年,建成一批省级零碳园区,为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发挥关键作用。山东方案明确了零碳园区建设的十大重点任务,其中构建“光储直柔”建筑体系成为亮点。方案要求园区内新建民用建筑按照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工业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建造。

同时,山东要求园区建筑屋顶光伏“应装尽装”,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在能源系统方面,方案提出建立“电、热、冷、汽、氢”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系统,推进“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开发利用,并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

山东的探索是中国零碳园区政策体系的一个缩影。这些政策不仅注重硬件设施建设,更强调机制创新,为园区绿色转型提供全方位支持。

技术创新赋能零碳园区

在常州宋剑湖项目,星星充电投建的储能电站被形象地称为“能量时间搬运工”、“电网稳定器”和“经济调节阀”。这三个称谓生动揭示了储能在零碳园区中的多重价值:

“能量时间搬运工”:将午间光伏发电高峰期的富余绿电储存起来,在夜间或用电高峰时段释放,最大化就地消纳绿电,减少弃光;

“电网稳定器”:平抑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保障园区内精密仪器设备和生产线的稳定、高质量电力供应;

“经济调节阀”:利用电力市场的峰谷价差,在电价谷时充电、峰时放电供能或参与电网需求响应,显著降低园区整体用能成本。

据测算,宋剑湖“光储充”智能微网项目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6600吨,助力园区年碳排放总量减少26.1%。连同常州经开区其他7家试点园区,到今年年末将累计建成71.2兆瓦光伏项目及18.1兆瓦时储能电站,年发电量约7000万度,年减少碳排放量超4万吨。

零碳园区重构产业竞争力

零碳园区建设不仅是环保举措,更是产业竞争力的重塑。实践证明,稳定、经济、绿色的能源供应环境已成为吸引高端产业的重要优势。在宋剑湖光电科技港,“光储充”微网系统已成功吸引18家高成长科技企业入驻,其中12家为新材料企业,共同推动园区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发展。

7月21日,广东省新能源循环经济零碳智慧产业园在广州花都区奠基。该项目总投资7.5亿元,以国家零碳园区、绿色工厂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目标是实现 “设计零碳、运营零碳、生产零碳”。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三级跃升:经济层年产值超15亿,赋能大湾区新能源产业链降本10%;生态层年碳减排103万吨,相当于再造12个白云山森林;战略层通过未来在全省的产业集群布局,为大湾区提供不少于40%的动力电池再生材料。

链博会上展示的AI赋能供应链创新显示,技术创新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院长赵萍在链博会上表示:“从2018年到2024年,全球供应链创新指数增长了13.7%。创新是全球供应链韧性与稳定的内驱动力。”

零碳园区的经济效益已开始显现。在常州宋剑湖园区,“光储充”微网系统吸引18家高成长科技企业入驻,其中12家为新材料企业。在广州花都,总投资7.5亿元的零碳智慧产业园将实现年产值超15亿元,赋能大湾区新能源产业链降本10%。

链博会上发布的2025版《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首次引入“创新指数”,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2018年至2024年间,全球供应链创新指数增长13.7%。当生态价值可量化、绿电成本可降低、能源波动可控时,零碳转型不再是负担,而是新竞争力的源泉。

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或许就藏在这些园区的一砖一瓦、一度电一积分中。正如国际商会秘书长约翰·丹顿在链博会上的评价:“中国的经济政策导向已在发生转变,将创新纳入政策基石的一部分。”如果您有自己的见解欢迎在文章地下留言交流,“能碳那点事”会提供给大家一个公开、平等、互利的资讯平台,一起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分享到:

[ 黔ICP备2020011963号-2 ]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166号

Copyright © 2023 贵阳四维合和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