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扔掉骷髅头,没有回避它带来的瘆人感,而是用羽毛和小人,用随手可得的物件,给它赋予了新的意义。这其实也激活了我的内在疗愈力,给❤️搭建了一处心理安全区。
——翎飞君
01
这是我之前买潮牌时送的一个骷髅头,当时内心是嫌弃的,我心说这东西能干嘛。
现在想来,这怕不是一只小酒杯
看着瘆人的,但你们知道,所谓潮牌都主打个与众不同,就好像摇滚男歌手 头发比胡子都长。
拿回家里,它成了实打实的鸡肋。扔了吧,毕竟是潮牌的伴手礼,还有点 浪费的负罪感;摆出来吧,夜里起夜路过书架,瞥见那空洞的眼窝,总忍不住打个寒颤。
最后索性把它推到书架最里面,顺手丢进去几枚曲别针,权当是个粗糙的收纳盒,眼不见为净。
02第二张图是我给起名叫“参加嘉年华”
有次整理杂物,翻到一只鸡毛毽子,红羽毛根根透亮,尾端还沾着点没抖干净的绒毛,摸起来软乎乎的。
看着旁边孤零零的骷髅头,突然生出个念头:给它化个妆会不会不一样?
我捏着毽子往骷髅头空洞的脑袋里一塞,红羽顺着颅腔立起来,风从窗户缝钻进来,羽毛轻轻晃着,像极了嘉年华舞台上穿亮片裙的舞者,一下子热情似火 。
我盯着看了好一会儿,忽然想起《寻梦环游记》里那些戴着鲜花的骷髅,原来吓人的符号,只要添一点温柔的元素,就能变成可爱的存在。
03第三张图我给起名“我有朋友了”。
过了两天,出去玩盲盒,开出个解压小人。
那小人是米白色的,身体软乎乎的,捏一下能慢慢弹回来,指尖还留着淡淡的奶香味。
我把它往骷髅头旁边一放,刚好齐到骷髅的耳边,像个踮着脚跟大人说悄悄话的小孩。
我趴在桌上观察它们:小人歪着头,骷髅头低着颅,空洞的眼窝对着小人的脸,明明都是没有表情的物件,却莫名撞出了 “有人陪伴” 的软劲儿。
我给这一幕起名 “我有朋友了”。
有天加班到深夜,心里憋着股说不出的烦躁,可看到书架上的它们,指尖捏了捏软乎乎的小人,忽然觉得心里的紧绷感松了些 —— 就像有人轻轻拍了拍我的后背,没说什么,却懂我的累。
04
这个过程,无意间演绎了我们心理学所运用的一种疗法——沙盘疗法。
由瑞士心理学家多拉・卡尔夫发展而来,是一种非常经典的非语言心理治疗技术。
通过让来访者在沙盘中摆放沙具(如人偶、建筑、动植物等)构建场景,来探索其内心世界,进而缓解心理困扰。
通过重构场景,相当于在 “心理层面” 重新梳理问题,激活自身的心理修复能力,实现情绪的整合与疗愈。
沙盘疗法的核心,从来不是精致的沙具或专业的沙盘,而是来访者通过摆放物件、构建场景,把心里没说出口的感受 “看得见”。
就像有的人会在沙盘里摆一座桥连接两岸,那是他渴望沟通的心声;有的人会在人偶旁边摆一束花,那是他对温暖的期待。
我给骷髅头添羽毛、放小人,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的摆沙盘:我把 “恐惧”(骷髅头的瘆人感)和 “热情”(红羽毛的鲜活)放在一起,把 “孤独”(独自待在书架的骷髅)和 “陪伴”(软乎乎的小人)放在一起,
不知不觉中,我在心理层面重新梳理了对 “恐惧” 和 “孤独” 的认知 —— 原来那些让我不舒服的感受,不是不能改变的,只要我主动给它们添一点积极的元素,就能重构出不一样的意义。
卡尔夫说,沙盘疗法能 “激活自身的心理修复能力”,以前我总觉得这是专业术语,直到亲身经历才懂:
所谓的 “修复”,不是消除那些不好的感受,而是学会和它们相处。
结尾
现在那个骷髅头还在书架上,曲别针在它颅腔里铺了薄薄一层,解压小人靠在旁边,红羽毛偶尔会被风吹得蹭到小人的脸。
疗愈从来不需要复杂的工具,一颗愿意 “主动重构” 的心,几样随手可得的小物件,就能在日常生活里搭起属于自己的心理沙盘。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给心里某个角落,添上一点温柔的光。
[ 黔ICP备2020011963号-2 ]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166号
Copyright © 2023 贵阳四维合和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