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站桩、读论语、读书
作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职业指导师,我们每天提供的服务虽不向群众收费,但本质上是政府为公众购买的公共服务 —— 我们的工作投入、服务成本都源于公共财政。这份 “由公共资源支撑” 的服务,更该守住初心:明确服务边界,找准服务对象,让每一分投入都产生真实价值。
职业指导的普惠性毋庸置疑,可每个人的需求千差万别,对应的服务程度自然不同。有人可能只是想咨询失业金申领政策,5 到 10 分钟的简单解读就能解决;而有人正遭遇多重生涯困惑,比如既纠结转行方向,又对薪资预期迷茫,叠加求职屡屡碰壁的挫败感,一次 1 到 1.5 小时的咨询或许只能理清一个问题,这就需要预约多轮个案辅导。
从现实条件来看,职业指导师在公共就业部门的配置比例、以及一对一精细化服务的人工成本,也决定了服务不能 “一刀切”。一位指导师即便全情投入,一天能承接的深度咨询也很有限。这种 “高投入、深互动” 的服务属性,注定了我们要根据需求轻重缓急分配精力。
实际工作中,我常会遇到一些 “供需错位” 的场景:有人正计划先考驾照,明确两个月后再考虑工作,却因政策要求被纳入帮扶名单,我需要按流程不断保持联系;也有人一门心思备考公考编,家里甚至专门出钱报了培训班,我既跟本人沟通过职业规划的可能性,也尝试联系家人说明不就业全职备考的弊端,得到的回应始终是 “不考虑其他选项”,但碍于考核指标,仍要按要求推送岗位、持续跟进。这些时候,职业指导容易变成 “按流程推进的任务”,服务对象可能觉得被打扰,我也会在没有正反馈的互动中消耗热情和精力。
职业指导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 “人人必达”,而是 “精准匹配需求”。就像沙漠中的旅人,渴的时候需要水,饿的时候需要食物,若不管对方需求硬塞一堆东西,再珍贵的资源也会变成负担。我见过太多类似案例:
一位应届生正为 “职业方向迷茫” 焦虑,我帮他梳理清楚能力优势后,结合优势推荐了适配的就业岗位,他主动研究目标行业,3 个月后顺利入职 —— 这是 “需求遇上服务” 的正向循环;
另一位被 “政策要求帮扶” 的求职者,每次沟通都敷衍应对,说 “我只是想先考个证,你别总催”,几次下来,我浪费时间不说,还被磨灭积极性,而且他也对公共服务产生了抵触,直接把我微信拉黑,而且电话设置为拒接 —— 这是 “供需错位” 的双输。
那么,职业指导究竟能提供哪些服务?其实很明确:是帮 “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的人挖掘潜能,找到能力与岗位的契合点;是帮 “纠结两份工作选哪份” 的人澄清价值观,明白 “稳定” 与 “成长” 在自己心中的权重;是帮 “想转行却不敢迈步” 的人规划路径,把 “跨界” 的焦虑转化为可落地的步骤;也是帮 “求职屡屡碰壁” 的人优化简历、辅导面试,提升求职竞争力;更是在对方因生涯压力焦虑时,做心理辅导,帮他积蓄重新出发的能量。
但这些服务生效的前提只有一个:对方有真实的需求,且愿意为改变付出行动。就像任何服务都需要供需双方配合,再专业的指导,遇上 “不愿行动” 的对象,也只能是镜花水月。
因此,作为职业指导师,我们更该以 “服务者” 的清醒做好定位:与其把精力花在 “全覆盖” 上,不如深耕“需求挖掘”和 “精准匹配”。比如,先通过简单问卷和电话筛选出 “有明确求职意愿”“正面临职业决策困惑” 的群体;对暂时无需求的人,保留联系方式即可,不必强行介入;对那些有需求的人,则集中资源提供深度服务 —— 从职业心态调整到岗位精准推荐,每一分投入都能看到真实的改变。
毕竟,公共资源支撑的是 “能解决问题的服务”,而非 “走流程的动作”。让职业指导回到 “服务有需求者” 的本质,才是对这份工作、对公共资源最好的尊重。
[ 黔ICP备2020011963号-2 ]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166号
Copyright © 2023 贵阳四维合和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