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H 同学 ,2020 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因肢体三级残疾,平时行动需要拄拐。大学四年一直由母亲陪读照料。在校期间,H 同学学习勤奋认真,成绩在专业中稳定处于前 30%,并且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助学金。临近毕业时,H 同学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家庭经济压力较大,急需通过工作来改善目前的状况;另一方面,由于身体残疾,他对求职充满了恐惧,迟迟不敢投递简历,自我效能感处于较低水平。经过专业量表测评,发现他存在中度的焦虑情绪,社会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他的就业进程。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学生因为身体残疾,在学习、生活以及就业等多个方面都遭遇了重重困难,迫切需要我给予重点关注和精准帮扶。
(一)面临的实际困难
从实际情况分析,H 同学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难题。在生理方面,行动不便使得他难以适应那些需要频繁外出或者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岗位;在心理方面,长期的身体残疾导致他对职业发展缺乏清晰的规划,自我认知较为模糊;在社会资源方面,家庭能够提供的帮助比较有限,同时对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政策也了解不足,没有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来为求职提供助力。
(二)问题根源剖析
深入探究可以发现,H 同学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其一,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的情况,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其二,不熟悉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没有有效地利用政策资源来争取就业机会;其三,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导致他求职信心不足,在面对就业挑战时缺乏足够的勇气。
三、问题关键点与解决思路
H 同学就业困难的核心在于身体残疾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作为我,工作的重点是帮助他正确认识当前的现状,缓解焦虑情绪,提升求职能力。通过心理疏导、技能培训、资源对接等多种方式,引导他树立信心,掌握求职技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自立自强、懂得感恩的品质。
(一)心理资本建设
采用阶梯式的辅导模式,实施 "认知重构 - 情绪调节 - 行为激活" 的三阶干预策略。开展 ACT 疗法的个体咨询,针对 H 同学的心理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辅导;组织 "残健融合" 的团体辅导活动,让他在与其他同学的互动交流中,增强社交能力,重新塑造积极的心态。为了强化 H 同学的成功体验,专门创设 "微职场" 情境模拟系统,通过虚拟面试训练,帮助他熟悉求职流程,提升面试应对能力。
(二)政策赋能路径
积极整合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岗位适应性改造补贴等政策资源,为 H 同学提供切实的经济支持,减轻他在求职过程中的经济负担。联合市残联建立 "居家办公岗位库",充分考虑到 H 同学的身体状况,为他量身定制实习见习岗位,增加他的工作实践机会。
(三)能力提升工程
聚焦于数字技能的强化,鼓励 H 同学完成钉钉智能办公等认证课程,提升他在数字化办公领域的专业技能。开展职业形象塑造专项训练,内容包括无障碍沟通、远程协作等,帮助他适应现代职场的多元化需求。运用 CareerDNA 系统对 H 同学进行岗位适配性分析,开展就业力诊断,为他精准匹配适合的岗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四、实施办法
(一)谈话沟通:细致交流,探寻深层需求
自 H 同学入学以来,我就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定期与他进行谈心。在毕业季,运用倾听、共情等沟通技巧,深入了解他在求职过程中的困惑,帮助他明确职业方向。
(二)家校沟通:用心交流,凝聚家校合力
与 H 同学的母亲保持密切的联系,提醒她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同时,联系 H 同学的姐姐,争取到家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让他能够安心地求职。
(三)朋辈互助:发挥朋辈力量,营造帮扶氛围
发动班委主动关心 H 同学,邀请他参与班级活动,帮助他缓解压力。组织同学分享求职经验,一起练习面试技巧,在班级中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激发他的求职积极性。
(四)重拾自信:借助多方力量,助力求职之路
得知残联有针对残疾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后,我立即为 H 同学报名。在实习过程中,联合学业导师和就业指导教师,为他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最终帮助他成功入职当地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实现了居家办公。
(五)就业育人:培养感恩之心,促进共同成长
H 同学就业后,主动在班级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还发起了 "萤火虫成长计划",带动其他残疾同学共同进步。在毕业典礼上,他赠送书法作品,表达对学校的感恩之情。
五、经验与启示
(一)强化心理疏导,奠定就业信心基础
特殊学生就业难往往始于心理上的障碍。我需要将心理支持融入到就业指导过程中,建立 "动态筛查 - 分类干预 - 持续跟踪" 的机制,通过日常谈心、团体辅导等方式识别焦虑情绪,有针对性地开展模拟面试、职场适应训练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成功体验,打破 "自我设限"。这就要求我掌握基础的心理沟通技巧,主动成为学生求职路上的 "情绪疏导员"。
(二)深入研究政策资源,构建精准对接渠道
我要当好政策的 "翻译官",系统地梳理残疾人就业补贴、岗位适配改造等政策,分类整理成 "实操手册";主动对接残联、企业等外部资源,开发居家办公、远程协作等适配岗位,建立 "学生需求 - 政策匹配 - 岗位推送" 的精准服务链。案例中为 H 同学争取残联实习岗位的实践表明,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于我的主动作为和资源整合能力。
(三)关注能力短板,定制化提升就业能力
针对特殊学生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我需要联合专业教师、企业 HR,通过职业测评精准定位能力缺口,设计技能培训项目。同时,开展简历门诊、模拟面试等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场竞争力,从 "被动等待岗位" 转变为 "主动匹配岗位"。
(四)创新融合模式,构建互助就业生态
在就业指导中融入 "残健共学" 的理念,组织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同参与企业参观、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既帮助特殊学生提升社交适应能力,也培养全体学生的包容意识。鼓励特殊学生担任就业服务志愿者,如案例中 H 同学发起的 "萤火虫计划",通过朋辈互助实现 "受助 - 自助 - 助人" 的良性循环,构建温暖共融的就业氛围。
(五)完善跟踪机制,提供全周期服务
就业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签约阶段,更要关注学生入职后的适应情况。我应建立特殊学生 "就业跟踪档案",定期回访岗位适配、通勤保障等情况,协调解决设备适配、职场沟通等实际问题;依托校友网络搭建经验分享平台,将个体帮扶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工作方法,持续优化就业指导策略。
(六)提升专业素养,做研究型指导者
面对复杂的就业需求,我需要从 "事务型" 向 "研究型" 转变,主动学习职业发展理论,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典型案例,如提炼 "心理建设 + 政策赋能 + 能力提升" 的三维帮扶模式;关注新兴行业岗位趋势,如远程客服、在线教育等适配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指导,真正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 "全周期陪伴者"。
此次帮扶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的就业指导职能需要 "温度" 与 "专业" 并重 —— 既要用耐心和同理心解决学生的心理困境,更要以扎实的政策储备、资源整合能力和持续学习的态度,为特殊学生铺就更广阔的就业之路。每一次精准帮扶,都是育人初心的践行,更是我职业能力的进阶。
——END——
通讯作者: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冯蕊
[ 黔ICP备2020011963号-2 ]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166号
Copyright © 2023 贵阳四维合和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