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又临秋招求职季,
当简历投出石沉大海,
当“毕业即失业”
的焦虑压得人喘不过气,
一句“保证入职心仪企业”
“内部推荐直通岗位”的承诺,
是否会让你瞬间看到希望?
这些听起来像“求职捷径”
的中介服务,
真能敲开理想工作的大门吗?
近日,
蓬莱法院审理了
一起中介合同纠纷案件,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基本案情
毕业求职遇中介“陷阱”
刚毕业的小徐,怀揣着对理想工作的憧憬,向某人力资源公司支付3.5万元“就业中介服务费”。“包你入职心仪企业!”对方信誓旦旦,拿出盖着红章的“工作岗位告知书”,承诺为他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然而,这高昂的费用换来的,却是一场精心编织的骗局。
签约后,小徐很快发现情况不对。公司承诺的优质岗位如同海市蜃楼,所谓的“内部推荐”“定向输送”全是空谈,协议约定的简历优化辅导、面试模拟、与用人单位深度对接等关键服务也都没有兑现。多次协商退款遭拒后,小徐忍无可忍,一纸诉状将该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公司全额退还中介费,并支付三倍赔偿金。
法院审理
释法明理力促当庭退费
承办法官收案后,细致梳理案卷,详细了解了纠纷经过。庭审中,公司辩称其提供了信息传递等服务,不构成违约。承办法官结合庭审查明的事实,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协议的核心是精准匹配岗位并促成就业,而非简单的转发信息。公司提供的报考信息等属边缘性辅助,远未达到协议约定的核心服务标准。同时,公司亦无法举证证明提供的岗位的真实性及与其协议承诺的关联性,其主张难以得到支持。
在承办法官专业、权威的分析和耐心释法明理下,公司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风险和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态度急转,表示可以协商退款。法官趁热打铁,适时主持调解。一方面,向小徐释明诉讼程序可能产生的时间成本和后续的执行难点;另一方面,对公司晓以利害,明确指出调解是降低损失的务实选择。最终,在法庭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人力资源公司当庭一次性全额返还小徐所支付的全部中介费35000元。双方再无其他争执,案结事了。
法官说法
愿本案能警示更多求职者:面对求职路上的“捷径”诱惑,务必保持清醒,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选择正规渠道,核实信息真伪,细致审阅合同。同时,也期望推动中介行业恪守“诚信服务”之本,让每一份职业梦想都能在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中生根发芽。
供稿:民一庭
编辑:李云
校稿:柳杨涛、周震
审核:李素云